人口与经济

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率的快速提高,社会保险收支平衡的形势日益严峻,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问题,与人口、财政、经济存在哪些关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如何理解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为什么研究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而没有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一是因为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社会保险项目是通过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制度,需要长期保持收支平衡才能确保制度正常运转。而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项目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安排支出,才能保证制度运转,能否顺利运转取决于政府财政的供给能力。如果政府财政供给能长期保持稳定的支出安排,后面三个社会保障项目就能保持可持续运行。如果政府财政供给能力下降,则后面三个社会保障项目只能萎缩运行。可见,在社会保障项目中,只有社会保险是依靠缴费维持运转的,其他三项都是依靠政府财政供给维持运转的,社会福利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如捐赠、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社会保险收支只有在人口老龄化率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才会发生收不抵支的风险,需要财政兜底,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研究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更有价值和更有现实意义。

二是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和主体,不仅资金量在社会保障资金中占有主体地位,也是对国家财政影响最大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险收支规模大,独立参与GDP 的分配,与财政分配处在平等参与GDP 分配的位置上,与内在于政府财政分配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保险分配对包括政府财政分配在内的其他分配范畴具有挤出效应,社会保险分配占GDP 的份额多了,就会减少政府财政和其他分配范畴在GDP 中所占份额,同样政府财政和其他分配范畴在GDP 中所占份额高了,就会减少社会保险分配所占份额。同时,由于社会保险资金占社会保障资金的比例占有主体地位,一旦发生收不抵支风险,对政府财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财政的控制,因而对政府财政的潜在风险和冲击最大。所以,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对于掌握社会保险收不抵支风险对政府财政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社会保险制度是公民生老病死残风险主要承担者,也是处理政府、企业(单位)、职工分配关系,劳资双方、医患双方等多种复杂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管理难度最大、关系最难协调的分配制度。而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所处理的分配关系和管理环节相对简单和容易。如果社会保险制度所承担的风险处理好了,所涉及的分配关系理顺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和管理的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有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才有保障。

如何理解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一是财务可持续性。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在长期保持收支平衡,即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收支维持平衡。如果社会保险收支在人口老龄化率日益提高和其他因素冲击下产生不平衡,就必须做好应对不平衡产生的准备,否则财务可持续就难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具有互济性,主要来源于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及财政补贴,而一般情况下财政补贴是在社会保险收不抵支年度才由政府财政提供,但是我国财政补贴是在地区之间社会保险收支出现不平衡和社会保险支付待遇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发生的。从长期看,就是社会保险收支要在代际之间保持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代际转移发生社会保险收支不可持续危机,确因老龄化率提高带来社会保险收支不可持续,就必须及早做好应对准备,以免发生后代社会保险支付断供危险。

二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可负担性。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符合各方承受能力,制度成本没有超出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支付能力,不会产生难以承受的财政后果。社会保险收支适度是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过高或过低的保险水平对于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过低的保险水平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最终损害社会运转效率,对经济发展造成瓶颈制约;过高的保险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社会保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政府在社会保险宏观管理中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因此社会保险支出危机必然带来政府债务负担,甚至财政危机,并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担。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而言,在资金筹集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水平需要符合各自的承受能力,过高的缴费水平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损害企业竞争力,还容易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滋生逃避缴费、提前退休等问题,损害社会公平。

上一篇:基于聚类中心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