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

这几个“长三角”城市也出现自然人口负增长,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新京智库特约撰稿 刘远举

继一些中小城市之后,一些大城市也开始步入自然人口“负增长时代”。

截止到4月20日,全国主要城市基本都已发布2020年统计公报。整体来看,2020年公布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城市中,几乎所有城市的该数据都较2019年出现下跌。目前,公布了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26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步入负区间。

据统计,沈阳是首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跌穿0的新一线城市。辽宁另一城市抚顺成为目前公布数据的城市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城市,仅为-13.3‰。此外,江苏的5个城市,包括泰州、扬州、镇江、常州和无锡,均在2020年迈入自然人口负增长行列。还有一个自然人口负增长的城市是山东威海。

一些大中城市人口减少符合发展规律

如果说小城市的人口减少还属常见,大中城市人口开始减少,特别是比较富裕的常州、无锡人口减少,则令很多人感到不解。

其实,这并不奇怪,反而是符合规律的。

首先,这源于国内人口的大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回顾2014-2019年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就会发现,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出生率迎来了一波小幅上升,到2016年达到12.95‰,为近年来最高。而随着开放“全面二孩”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从2016年的12.95‰下降到2019年的10.48‰,降低了2.47‰。

其次,这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关于城市人口迁徙,有一个著名的ZIPF法则。该法则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即城市人口对数值与其排名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长期来看,人都会向着大城市聚集。而大城市扩张的另一面,则是收缩城市的出现。

ZIPF法则有一条补充规则,那就是随着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会因一个国家城市总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越大,人口越多,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度会减少。

这是因为人口变多 ,能够维持规模效应的城市变多;同时,距离变大,首位城市虽然有吸引力,但离家乡太远,人们不愿意去。

图片来源:Unsplash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多的地区性大型城市是符合规律的。这些城市会分流掉特大城市的人口。所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一线城市之外,出现更多的中心型城市,或许仍然是符合规律的。

当然,中心型城市即便多几个,也不会太多。并且,这也意味着很多城市会收缩。因为中心型城市有强大的辐射力,会吸收周边的城市。

常州、无锡这些城市,靠近长三角,相比之下,苏州、上海、杭州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也更高。高铁使得人们可以在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内达到。人们自然会选择到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去发展。

人口大迁徙以工业社会为基础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就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这是历史的规律,只不过很多人第一次经历时,会有不习惯而已。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原因是南北战争与牛仔开发西部;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冬季寒冷多云多雨,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科技力量更集中,而且环境更好,有“阳光地带”之称,更容易吸引资金与人。不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城市回流的现象。

人口的大迁徙,要以工业社会为基础,具有较大的国土,所以美国是一个较好的比较和参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