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

七普人口数据公布前夕 央行连发论文喊你来生娃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老家福建泉州农村、目前在厦门工作的林先生已经生育了两个女儿,计划再生一个,不过由于太太在事业单位上班,因此目前只能选择观望等待。

   而对不少大城市的白领群体来说,由于结婚和生育年龄较晚,以及经济生活压力等因素,即使放开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也不高。

   “我25岁硕士毕业,34岁才生了第一个娃,可能在40岁之前再生一个,或者不生了。”在广州工作的李女士说。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稍早发布的2021年第2号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引爆了舆论场。

   该工作论文称,中国人口形势已经逆转,灰犀牛越来越近;要认识到中国人口形势已经逆转,转型后人口衰减的速度将超乎想象,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文章认为,要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4月15日,A股奶粉股和母婴类个股旋即以大涨回应,贝因美等多股涨停开盘。行业人士认为,国内已连续三年新出生人口下滑,这带来了市场总量萎缩,也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大涨背后是行业苦于此情况久矣。

   中国出生人口近年的下降趋势,让是否“应全面放开生育”这一话题不断挑动舆论的神经,也左右着资本市场的动向。

   值得注意的是,时隔十年,最新一次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即将公布。

   人口问题影响深远。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者亦在持续关注这一话题。而中国知名人口经济学家蔡昉,经国务院同意,近日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近期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国的消费潜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议题。

  两孩政策效应减弱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政策的微妙变动,足以引起经济社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今年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提及,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研究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这一回复也被市场解读为“东北即将试点放开生育”,2月19日国内的奶粉股和母婴相关个股等也上演了一轮大涨行情。但2月21日,卫健委又对外回应并否认了这一市场传言。

   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罗知认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的超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生育意愿远高于中等收入人群,放开生育后,很可能出现有钱人拼命生,低收入人群因为养孩子投入少、成本低也会积极响应。相反,大量的中等收入家庭因为考虑到时间成本、教育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生育意愿较低。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表示,出生人口减少,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在于育龄女性的减少。由于育龄妇女减少明显,有资格、能够当妈妈的人数减少了,因此出生人口也必然减少,这是重要的客观因素。“目前全面两孩政策的效应已经不是减弱问题,而是相当弱了。”

   “仅仅放开生育政策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给多生育的中产群体减免税,同时增加公立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供给,教育方面的改革、养老也需要配套。”罗知告诉第一财经,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高,在生育政策改革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收入的影响,加强全社会对女性生育的激励机制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我国出现的储蓄率下降、消费不提振的问题确实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金融部门不仅要呼吁放开生育,更应该关注自身“适老化”的业务创新,对金融供给产品进行结构化改革,扩大面向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与其他部门一道共同发力应对老龄化。

  2020年多地出生人口下滑

   目前,不少地方已发布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从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降幅比较明显。

   例如,在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沈阳,近日公布的2020年沈阳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62.2万人。人口出生率6.68‰,比上年降低1.67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7.1;人口死亡率10.02‰,提高1.7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4‰,降低3.38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