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

面对人口老龄化 后疫情时代“老有所依”如何保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两会观察)面对人口老龄化 后疫情时代“老有所依”如何保障?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面对人口老龄化 后疫情时代“老有所依”如何保障?

作者 柴敬博

“人口老龄化”既是国家大事,亦是老百姓的心事。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这一庞大的人口数量伴随着老年民众的多方面需求同步增长。

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20年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发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扩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疫情时代的养老难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兴养老业态受新冠疫情冲击严重;二是非营利机构运营成本增加;三是老年群体的照护难度增高。

今年,侯建明带着《关于全面补齐短板,保障后疫情时期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赴会,建议加大养老政策扶持力度、关注相关从业人员待遇补贴、深化“互联网+养老”结合模式、强化部门之间共同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被誉为银发族“代言人”和“老年人之友”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向记者表示,应尽快建立老年医学科,解决中国老年人“一体多病”的难题。

“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包括中医院建立老年医学科。”以黄改荣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综合评估”软件系统为例,但凡全院各科室收治65岁以上、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老年医学科就会参与评估,根据需要给出相关治疗建议,让患者少跑路,也能得到更专业诊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靠医疗来应对养老问题是很难实现的,养老院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应当鼓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点养老更为科学。

“对老年人的概念也应该更新,年龄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关注心态年轻化、健康的体魄。”吴浩认为,心理健康在判断“老不老”的问题上显得尤为关键,身心健康才能赢得人口红利。

一是养、二是医、三是关注。

养老问题还不能单纯地以“看病、治病、养病”为焦点,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和主体能力的发挥。当下是老龄化社会,同样也是数字社会、互联网社会。当前中国共有2.54亿老年人,然而其中仅有6000余万人是网民。老年人长久以来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人工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被“线上操作”打乱了,一部分老年人“手足无措”。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具备连接互联网的条件,但通网不代表通用,数字产品却不一定适用于老人。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指出,新科技由年轻人创造,也主要服务于年轻人,然而只向单一群体服务是对科技产品的自我局限。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科技行业应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融入老年人需求,这才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合理性的表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