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

新疆地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

 
新疆地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化研究

陈笑利1,陈俊科2,余国新1,聂春霞2

(1.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

摘 要:为探讨新疆地区2006—2016年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本研究选取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人口—经济、人口—土地、经济—土地等二系统以及人口—经济—土地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二系统耦合度较三系统高,其中二系统处于“颉顽”向“磨合优化”的过渡阶段,三系统则处于“颉顽”初水平阶段;系统间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或中级协调。综合而言,新疆地区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较慢,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水平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疆;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1]。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国内大量学者对城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人口、经济和土地城镇化展开,指出人口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孙丽萍和杨筠指出[2]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行时空评价;刘琼等[3]从城镇化阶段对比的角度考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王兴芬[4]基于协调发展模型指出生活水平是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城镇规模是土地城镇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李新刚和孙钰[5]、韩冬[6]、黄金碧和冯长春[7]、贺三维等[8]分别以北京、天津、皖江城市、京津冀地区为实例,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动态影响效应,并对三系统间协调发展概况进行评价;高宝棣等[9]从人口、空间、经济三个维度选取城镇化指标,对山东省城镇化进行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王锋等[10]提出“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四维城镇化,并对长三角进行实例分析。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也是我国东联西出、西来东往的重要桥梁,更是稳定西北、经略东南战略的重点区域,周边与八国接壤,现有47个民族,新疆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对新疆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亦有报道,穆哈拜提·帕热提等[11]通过对新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郑丽等[12]对新疆人口—经济城镇化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指出新疆的人口—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但从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系统对新疆城镇化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笔者从人口、经济、土地3个方面对新疆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化进行研究,以期为新疆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km2,地理位置重要,拥有14个地州市,但其城市发展较长时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建设较为滞后。由图1可知,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率分别为37.94%,39.15%,39.64%,39.85%,42.79%,43.54%,43.98%,44.47%,46.07%,47.23%,48.35%,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6年较2006—2010年上升速度快,应该是得益于2010年中央第一次全国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一轮对口援疆力度和深度的加大,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劳动力就业转移等一大批助力城乡人口流动和发展的举措。

图1 2006—2016年新疆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2 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构建2.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1.1 数据标准化处理 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指标数据通过统计年鉴原数据计算而得。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的度量单位不完全相同,因此各指标间不可以比较,必须消除量纲影响,对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极差法在标准化处理方面优于其他方法,此处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