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娜访谈
WA:白塔寺片区从2013年开始进行人口疏解,该片区疏解人口的方式与其他片区相比有何异同?
田娜: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一方面要践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企业还要考虑房产的价值和未来的经营利用,因此方式上一直采用“整院腾退”,而非“按户腾退”。腾退院落在规划层面为居住用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业态的引入,对于我们现有租借或自持的院落,我们在后续的经营使用方面压力比较大。我们公司也一直致力于探讨老城更新的问题,关注如何把白塔寺片区的存量资产盘活并且运转下去,促进老城的复兴与可持续。
WA:华融金盈公司近年来在片区生活环境提升、硬件改善及社区营造方面都做了哪些推进工作?
田娜:我们公司作为白塔寺片区的实施主体,所做的工作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街巷整理,其中包括现已完成的阜内大街环境提升,正在进行、预计2021年竣工的受壁街规划路片区北侧主干路的打通和地下机械停车库的建设;其次,公共区域的部分包括阜内北街环境整治、与属地街道办事处合作的停车管理及物业入驻;第三是胡同角落的微环境改造,其中,2017年和《世界建筑》合作开展的“设计市集”活动——针对白塔寺片区12条胡同的方案征集,设计方案给了办事处、社区很多启发,比如现已在宏大、青塔两条胡同建设了居民交流和休憩的场所;另外,“设计市集”活动也启发了社区和我们一起组织居民开展旧物改造的活动,在2018年设计周期间做了成果展示。
“软件”方面,我们推动了许多社区营造方面的工作。我们同社区和民政局合作的白塔寺会客厅,给予居民更多的空间交流和聚会,以会客厅为基地开展了许多小型的居民活动。例如2019年的端午节,公司、社区和办事处一起组织了党建活动,包粽子、慰问社区居民。以会客厅为出发点扩大了社区组织,还联络了社区里的能人高手,居民非常愿意参与进来,部分居民甚至参与了电视节目的录制,已小有名气。除了会客厅,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还有青塔胡同41号院。
赵登禹路429号院重点做文化方面的活动,希望能赋予它涉外活动或展览的功能,我们负责管理和经营,也鼓励居民、办事处和社区参与,目前这个项目还在准备阶段。
WA:目前采用的哪些策略是较为成功的?
田娜:最开始坚持整院腾退这个决策目前来看算是比较成功的策略,同散户腾退相比,我们后期利用的压力稍微小些。社区营造这个板块,很特别,其他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老城的实施单位没有这样独立的业务板块。做老城区的更新保护工作,和人打交道必不可少,尤其是和那些依然会留在这个片区的人打交道。
WA:决定推动社区营造的原因?
田娜:老城更新不同于房地产开发,需要紧密团结社区和社区居民,建立他们参与片区更新的路径。我们刚开始入驻的时候,居民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和排斥情绪。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跟街道办事处、社区一起来推进工作,寻找相对缓和地接触居民、与之交流的方式方法。推动社区营造后,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渐认可、理解我们。设计周期间,国外记者和媒体等最感兴趣的是我们不像开发商,因为没有开发商会投入这么多精力、资源来做这件事,他们对我们展示的成果表示惊讶,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WA:居民成立的社区组织给片区带来哪些改变?
田娜:这些社区组织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同时也会介入片区更新提升的工作。我们出设计和规划方案时,会通过社团联络邀请居民参与并征求意见,如针对公共空间的改造或利用,社团能帮助我们了解片区居民的意见。例如,东西岔环境提升,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帮助下,已在会客厅进行了很多轮公众参与方案征集,通过这个社团组织找到相关人群,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方式打通了政企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渠道。
1 2016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小院儿的重生”报名现场
2 2016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小院儿的重生”实地踏勘
3 居民参与片区公共空间议事
WA:片区规划与基础设施提升、居住条件改善等举措之间,这些工作与胡同风貌维护保持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田娜:片区的整体规划与解决胡同问题的举措之间是动态平衡,不会出现完美的静止平衡状态。一方面是从大的规划层面,北京市、西城区工作做得很细,希望尽可能收集关于房屋、人和户的信息,做到一户一册、一户一房,使规划朝着切实可行和更加精确的方向推进。但人口在不断变化,有的房产或户籍涉及保密的性质,不方便提供。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居民的意愿。虽然规划方案阶段大家都不太关注,但如果真的行动起来,老百姓的意见还是挺多的。所以每次从规划层面开展行动前都会邀请居民参与决策,提供建议和想法。这样未来实施方案的时候,居民的认同度、配合度会更高。传统风貌把控方面,我们针对公共空间改造的举措,如绿化和街巷整治等,相关方案都会报相应的规划部门进行审批报备。
下一篇:没有了